首页 > 新闻 > 国内 >

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(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)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曲宗:“老西藏精神”的背后凝聚深厚的家国情怀

发布时间:2024-08-22 09:57:23来源:

曲宗

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罗仕

近日,羊城晚报记者对话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(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)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曲宗,深刻解析“老西藏精神”的丰富内涵,感受厚植在此精神背后的家国情怀。

羊城晚报:“老西藏精神”的内涵是什么?它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?

曲宗:在西藏,缺氧不缺精神,艰苦不怕吃苦,海拔高境界更高。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,越能锻造出特殊的精神。“老西藏精神”就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、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孕育发展的。

“老西藏精神”的核心内涵常常被概括为“五个特别”: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忍耐、特别能团结、特别能奉献。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“五个特别”,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,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。

“老西藏精神”经历了孕育、发展、升华、光大的过程。孕育期是在1950年到1959年,以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顺利完成进藏、筑路和生产任务,孕育了“老西藏精神”。

发展期是1959年到1978年,驻藏部队在平叛斗争、民主改革、自卫反击战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了“老西藏精神”。这一时期,上百个“第一”涌现在雪域高原,推动西藏走向初步繁荣。

升华期是1979年到1994年,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思想阵地的激烈交锋,升华了“老西藏精神”。这一时期的“老西藏精神”以与时俱进、改革创新为核心,激励西藏各族人民打破封闭、开创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。

光大期是1994年至今,广大援藏干部的无私奉献光大了“老西藏精神”。30年来,一批批援藏干部发扬“老西藏精神”,舍小家顾大家,接续奋斗在雪域高原,写下了动人的奋斗诗篇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西藏的经济发展非常快,可以说是历史性的成就和变革。

“老西藏精神”在岁月变迁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,如今已经超越地域和年代局限,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。

羊城晚报:如何理解“老西藏精神”中的家国情怀?

曲宗:“老西藏精神”中的家国情怀是特别突出的。这种家国情怀在以孔繁森为代表的广大援藏干部、进藏干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每一名援藏干部都把自己的事业、理想与西藏各族人民的发展和幸福相融,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。

比如,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的英语教师王超华参加援藏工作时,她最小的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。尽管两个孩子都处于最需要妈妈疼爱的时候,可得知西藏阿里地区急需英语教师,她还是义无反顾地主动参加到第三批“组团式”教育援藏工作中来。

这样的例子在援藏干部中数不胜数。今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,一批批援藏干部与西藏广大干部群众同甘苦、共命运,在智慧援藏、医疗援藏、教育援藏、经济援藏、就业援藏、科技援藏、干部人才援藏等方面,全方位、多领域、深层次地开展工作。他们为西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,这背后凝聚的其实就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。

羊城晚报: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“老西藏精神”?

曲宗:“老西藏精神”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西藏的具体体现,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扎根边疆、建设边疆、奉献边疆的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精神财富,值得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深度发掘。

“老西藏精神”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了不同特点,但其中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,是人民至上、国家至上的使命担当。

西藏各族人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,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只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传承弘扬“老西藏精神”,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,向以孔繁森为代表的进藏、援藏干部学习,把时代精神与“老西藏精神”有机地结合起来,把中央的亲切关怀化作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,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不懈奋斗。
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